在过去五年,“躺平”不仅成为一种社会情绪,也演变为一种财富态度。尤其是在2024年A股震荡、房市低迷、基金“赚了指数亏了钱”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家庭选择“存钱为王”,回归储蓄本位,甚至完全退出理财投资领域。
那么问题来了:
那些“没有任何投资行为”的家庭,他们的财富在2024年表现如何?
本章我们将分析无投资家庭的财富结构、风险隐患、心理逻辑,并探讨“躺平主义”在当下是否真能带来财富安全。
根据《红鲤鱼财经》2024年全国样本调研,约有21%的家庭基本不参与任何投资理财活动,他们的财富结构主要如下:
资产类型 | 占比 | 特征 |
---|---|---|
现金/储蓄 | 65% | 以银行活期、定期存款、智能存款为主 |
房产 | 30% | 主要为自住房,有少量商铺、老旧二手房 |
实物资产 | 5% | 金银、古董、车辆等 |
这类家庭普遍有以下特征:
年龄层偏大,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;
财务决策者对股市、基金等投资工具信任度低;
消费观念保守,偏好“看得见的安全感”。
他们往往认为:
“不炒股不买基不碰房,不赚也不亏,就是赢。”
2024年中国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全年预计达2.5%左右,但这一数据存在结构性差异:
项目 | CPI增幅 | 实际感受 |
---|---|---|
食品类 | 1.8% | 接近实际 |
教育类 | 4.3% | 高通胀,尤其是学前和课外教育 |
医疗类 | 3.9% | 私立医疗支出上涨快 |
居住类 | -0.6% | 房价下行,拉低CPI |
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1.45%左右,货币基金约为2.1%,智能存款产品略高,但普遍低于3%。
因此,对于“零投资家庭”而言,以存款为主的资产结构实际处于“温和贬值”状态:
账户数字稳定,但购买力逐年下降;
理财收益为0,实际财富为负;
如遇突发支出(疾病、装修、子女教育),家庭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。
“零投资”在某些特殊时期的确能规避市场风险,如:
2022年初基金大跌时,无投资家庭避免了普遍20%以上的回撤;
2023年A股震荡时,账户无动于衷,不焦虑、不赔钱。
但从更长周期看,这种“静态财富管理”模式存在以下隐患:
未抓住资产升值红利
房价黄金期、基金牛市时没有任何增值机会;
过去十年沪深300累计涨幅超60%,存款同期仅10%出头。
错过复利周期积累
理财复利的关键在于“早起步+长持有”,零投资者长期错过时间红利。
通胀侵蚀实际购买力
2024年以中产生活为标准的年度消费支出约为12万元;
无投资家庭即便有存款,也常因“财不生息”而缩减生活质量。
我们观察发现,“零投资家庭”中存在两种潜在分化:
有意识地选择避险策略;
资产已达到一定安全边际;
目标明确,如“养老安全”、“稳定现金流”等;
部分会配置黄金、智能存款、国债逆回购等低波动工具。
→ 虽不“投资”,但有“财富管理”意识,风险控制良好。
缺乏金融认知,对理财误解深;
被早期投资失败吓怕,永久退出市场;
遇事爱囤现金,极度厌恶波动;
极易被非法集资、理财骗局忽悠。
→ 真正的风险,不是投资,而是对投资的无知。
对于当前或将来处于“零投资状态”的家庭,我们建议:
明确资产类别:房、现金、稳健理财;
判断现金储备是否覆盖1年紧急支出;
对老旧资产(如县城门面房)重新估值。
给家庭财富增长设一个底线,如年均3%;
按此回推需要多大规模、多少种类的资产组合;
即使不投资,也要确保“跑赢通胀”。
国债逆回购、储蓄国债、货币基金、短债基金;
养老目标基金(FOF)、教育金储蓄账户;
具备长期持有稳定回报、流动性好的产品。
“躺平”并非财富的终点,而往往是对信息的回避、对风险的不理解、对未来的不设防。
财富不是靠不动而稳定,而是靠规划而增长。
在这个资产多元化、通胀常态化的时代,“零投资”家庭如果不愿成长为“理性保守型”,就只能沦为“下行社会”的被动承担者。
请记住:
不投资,最大的风险不是不赚钱,而是——未来的你买不起今天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