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:财富变局下的“人均焦虑”
2024年,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人均财富变局”。
疫情阴霾渐散,经济重回常态,但这并未缓解居民的财富焦虑。相反,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回落、资产收益预期下降、传统投资渠道承压,“人均财富”不再是简单的增长问题,而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、甚至被戏称为“中产危机”的社会议题。
在社交媒体上,“理财崩盘”“基金越买越亏”“年轻人不买房”等关键词频频登上热搜;在现实生活中,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、投资逻辑与财务安全。无数普通人发现:钱,不再像以前那样“放着也会涨”;财富,也不再是“拼命挣钱就能积累”的结果,而变得更复杂、更动态,甚至更多地与“认知”和“结构”挂钩。
1. 财富的表象: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
如果我们以十年为周期来看,中国居民财富确实实现了巨大增长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.5万元,相比十年前增长了近80%。然而,在房价高企、消费升级、通胀温和上扬的背景下,这一收入并未转化为显著的“财富获得感”。
“表面上看,收入在增长;但实际上,财务自由越来越远了。”这是无数中产阶层的真实感受。在大城市,高房价依旧是“财富吸血器”;在小城市,资产流动性差、投资渠道单一;在农村地区,人均财富虽然提升迅速,但基数较低,波动性大。
与此同时,中国家庭的财富结构正在经历深度转型。2024年,一份来自中银理财的研究报告指出:中国家庭资产中,房地产仍占约70%,金融资产占比不足20%。相比欧美国家,中国人的“资产流动性”和“多元配置能力”依旧不足。这种结构性失衡,放大了宏观周期带来的财富波动风险,也加剧了普通家庭对未来的担忧。
2. 投资行为的迁徙:从“稳健”到“迷茫”
过去十年里,中国人的理财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。从早年的银行定存、国债、房地产投资,到中期阶段的信托、P2P、银行理财,再到近年的公募基金、ETF、港股打新,乃至尝试数字货币、可转债、REITs——可以说,投资渠道越来越多,选择也越来越复杂。
但2024年的现实却颇具讽刺意味:尽管全民理财意识大幅提升,但真正实现“财富保值增值”的人却在减少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中国公募基金整体亏损面仍高达43%,债券型基金甚至出现大规模赎回潮。多位投资者坦言:“自己都不知道钱该往哪儿放了。”
这不是偶然。宏观上,中国经济正处于从“高增长”向“高质量”转型的关键阶段;微观上,金融产品净值化趋势倒逼投资者“自行承担风险”;而在心理层面,大众的“风险偏好”被频繁的市场波动拉扯,在“求稳”与“冲动”之间反复摇摆。
3. 人均视角:透视真实的财富分布
2024年,“人均”成为一个有争议却无法绕开的关键词。
统计学意义上的“人均财富”早已失真。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数据,中国人均家庭财富约为人民币102万元,听上去颇为可观。但如果剥离极端高净值家庭的影响,进入中位数视角,你会发现:绝大多数家庭的净资产集中于一套房产,而真正“可动用、可配置”的金融资产,人均不到10万元。
我们还需要面对另一个现实:贫富分化的趋势在扩大。数据表明,2024年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依然处于0.46左右的高位,远高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。这意味着,财富的不均远比收入的不均更加严重,且难以通过短期手段解决。
在这种背景下,“人均财富”反而成为一种误导——它平均的是数字,不是现实。
4. 报告目的:用数据对抗焦虑,用结构读懂财富
《红鲤鱼财经2024年中国人均财富投资报告》的目的,不是渲染焦虑,也不是虚构“致富神话”。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数据梳理、多角度的人群切片、真实的投资行为画像,帮助普通人看清楚以下问题:
• 我的财富在哪些地方?哪些是“虚的”,哪些是真正可动用的?
• 我的投资行为与其他人群有何不同?背后的认知差异是什么?
• 面对2024年乃至未来五年的经济变局,普通人应如何调整资产配置?
• 中国的人均财富结构是否还有转圜的空间?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趋势?
我们相信,焦虑的根源在于不确定性。而数据,是穿越不确定性的唯一光源。